2022年12月23日—24日,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在校外实习基地龙潭水乡,成功举办了《跨界、融合、共生——新时代摄影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学术论坛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的各位专家及学者(田捷砚、胡文、刘应华、何军、龚雷、文江),与艺术学院教师共同探讨新时代摄影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3日上午10点,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张国平致论坛开幕词,艺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姚刚主持活动,并介绍各位专家。本次活动共分为23日和24日两场,主要内容是各位专家的专题宣讲及创作心得分享。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副秘书长胡文,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机构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分享了关于摄影专业的几个含金量较高的展览活动,如金像奖、巴蜀青年摄影展等等。并鼓励青年摄影人积极参与展览活动,加入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的大家庭,投身于建设四川省城市文化宣传的工作中,希望我们四川由摄影大省向摄影强省发展。胡文介绍从2019年6月起,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就着重发展青年摄影,通过“天府计划”等摄影项目来扶持乡村复兴,以摄影艺术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借此机会表达了希望与高校深入联合的意愿,让更多的青年摄影人在老一辈摄影人的带领和扶持下发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发展四川摄影力。
接着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金像奖获得者刘应华,为我们分享了其独特的创作经历,并且从学术的角度分析了个人对摄影教育的感受。刘应华首先为我们分享了他的摄影之路,介绍他接触摄影是从空军部队开始,从第一次尝试摄影的失败经历到不断去学习,到复旦大学旁听摄影专业课程,再到后面空军学院院长为其题字办展览,都离不开一位优秀老师的指导和摄影美学的关键性作用。刘应华以张艺谋的作品《中国姑娘》为例,分析其画面构成与形式美感,谈到简单就是最高级的艺术。接下来我们共同欣赏了刘应华的作品,《蓝色乐章》这组作品是他乘坐战斗机在高空中进行拍摄的,画面内容展示了独特的拍摄视角,并且在画面节奏中融入了对音乐的理解,展现出了战斗机在蓝天中谱写着辉煌乐章的艺术韵味。《长空泼墨》这组作品展现的是瞬间捕捉到的真实场景的美感。画面拍摄手法融入了中国画的泼墨技法,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独有意境。《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这幅作品更是获得了国展金奖,是一幅为5·12大地震创作的赈灾作品,运用雕塑及油画的手法表现摄影。刘应华同时还为我们分享了创作之路上的惊险故事。他的大量作品都融合到了其他艺术形式,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思想。
最后,刘应华谈到现如今的摄影发展形式,感慨很幸运在“家门口”便有摄影专业,中国摄影发展如雨后春笋。但快速的发展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特别是中国摄影教育理论发展的滞后,以及摄影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等问题。希望高校在发展摄影专业的同时,大量推行理论的深入研究。通过摄影协会等机构平台,整合优质资源,让实践与理论发展相结合,带领新时代摄影人蓬勃发展。
23日下午的宣讲会首先分享的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田捷砚。《自然而然》是田捷砚的宣讲题目,更是其一路艺术创作的心态: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创作。田捷砚分享了他27年的航拍经历,从部队工作到地方院校互动,表现了其创作阶段的变化过程。他回忆了1995年第一次航拍的经历,表示摄影难就难在太简单,没有门槛,只能不断拍摄不断进步。
接下来田捷砚展示了他的作品集,用作品讲解了拍摄时的趣事。他的作品集包含了展现全国各地不同风貌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在悬停在半空中的直升飞机上,打开舱门进行拍摄的。无论极端恶劣的天气还是飞机失事的情况下田捷砚都坚持进行拍摄,就这一份胆量也表现出了其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当然最终得到的作品更是凝聚心血而成的精品。在作品集的讲解过程中,他将许多同一地点不同时期拍摄的作品进行对比,比较作品中所运用的技术、构图等。让自己与自己对比,用更好的作品去替代它,才能不断进步。田捷砚指出如今摄影器材的优质更应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前期的工作应该是大量的收集素材。摄影更多的是后期出思想,后期的制作是还原出相机中隐藏的部分,用自己的艺术审美与修养去创作,而不是过度地人为干预。他同时也谈到了航拍的魅力是无法复制的,其视角是全开放性的,可以仰拍、俯拍,是可以极度自我化的一种拍摄方式。最后他谈到摄影要不断地自己跟自己比,超越自我;要真正的热爱它,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并把它做到极致。
当天下午最后一位为我们分享的是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主席何军。何军为我们分享了她的创作方式与思想。她更多的是拍摄民间题材,生活化的题材让作品拍得更有情感,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何军向我们介绍了她关注了18年的一位拍摄对象的故事,是一位四川宣汉的普通铁匠。何军每隔一段时间便去给他拍摄作品,记录其认真打铁时的情景。所以通过这些年的关注,她看见了人物的变化,也看见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除了日常生活题材何军十分关注庙会活动,记录老百姓最淳朴的感情。没有过多的人为干预,用不同视角拍摄出老百姓的生活与当代的集会特色,展示出人文味道,其作品十分具有烟火气息。
《T台之伤》是何军拍摄的一段短片,记录了成都周边的一个废弃人体模特厂。千姿百态的模特体现出了人生百态,人生就是赤裸着来也赤裸着走。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何军不同的艺术嗅觉与修养,她表示自己十分热爱摄影行业,也告诉我们只有热爱才能够坚持下去。
至此23日的论坛活动顺利结束。
24日上午十点,各位专家与教师再次来到龙潭水乡,开启了第二场活动。
当天第一位为我们分享的是四川师范大学书法美术学院副教授文江,他以《新媒体视野下摄影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宣讲。文江首先介绍了新媒体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相比之下与传统媒体的广播、报纸、电视不同的特点有几部分:其一,是多媒体与高科技技术的结合;其二,高效传播信息化技术;其三,改变传统媒体传播形式与状态。他提出在新媒体背景下,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生活和观察世界,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创作与体现的重要形式。摄影师们可以通过摄影来获取更多的艺术灵感,突破传统艺术观念的束缚,并将自己摄影所构思的理念逐渐视觉化。同时网络平台以及移动电子设备等新兴媒体技术的涌现,为摄影艺术的发展拓展了更宽阔的空间,摄影爱好者和创造者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展开摄影创作,不仅摄影作品质量大大提高,摄影创作形式也更加丰富,摄影艺术真正进入了信息化发展和传播时代。文江表示摄影在新媒体时代有着广阔的舞台。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传统理念与新技术、新模式博弈求生的时代,在新旧媒体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进程中,媒介环境整体变迁,传播内容、渠道、方式以及观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摄影的变革进程被提速,摄影工作者工作环境随之变化。摄影者只有适应环境需要,居安思危,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培养多媒体传播能力,才能更好地在媒体融合中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
接着为我们分享的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漫雷文华公司董事长龚雷。作为新一代摄影人,龚雷分享了他一路的摄影历程,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化,也对摄影创作有了不同的理解。展示了其从小学开始接触摄影,到后面跟着老师去采风拍摄,不断的去学习与积累经验。并且在大学期间找各种时间,不同场景去练习。他还为我们分享了许多学习的方法。龚雷曾在大学期间去剧场学习,接触不同形式的拍摄方式,从技术的学习到艺术意识的感悟。
龚雷还谈到了高校发展的现状,高校现在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学习,他表示应该从多维度的艺术形式去学习。比如以表演释放天性的方式来感受摄影,更多的跨界融合等等。同时也谈到了商业摄影方面,分享了许多他在商业摄影方面的成功案例,也鼓励学生多去接触社会。现在我们可以用最方便的工具和简单的软件就能够创作出作品,我们应该多去关注身边的事情,拍摄出富有精神性的作品。
专家专题宣讲的最后环节,张国平院长进行了总结。张院长首先感谢了各位专家在特殊时期能够莅临论坛活动的现场,为各位青年教师团队分享优秀的创作经验,并感慨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表示十分赞成摄影协会与高校深入融合的意愿,希望各位专家可以常与本校师生进行交流,能够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平台。
姚刚主任也感谢了各位专家老师的创作分享,表示感受到了我们现在所欠缺的内容,要多向各位前辈学习。让学校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多举办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多接触社会,这样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才有帮助。同时张院长也指出,青年教师们也应该多提升自己的能力,多关注现代化的变化,接触艺术氛围,才能更好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上。至此本次论坛活动圆满结束。
当天下午,在听完各位专家们的分享后,摄影教研室的教师们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了教研室内部探讨。会议上,摄影教研室的教师们纷纷表示这两天以来的各位专家的专题宣讲及创作心得分享让人受益匪浅,在听了专家们的宣讲后,心情非常的激动,针对本专业之后的建设与发展路径有了不少新的想法。
首先是教研室老师张嘉文就如何培养摄影专业应用型人才以及专业的建设发表了言论。张老师提到摄影专业是培养能够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影像艺术事业需求的人才。本专业的学生需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摄影相关技术及操作技能,具备策划摄影创作项目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来积累基础、培养审美。同时,张老师提到,不仅是学生,在教育思路方面,教师也很难接触到专业最新的创作思路,需要与相关的工作室或者公司进行合作。张老师以自己的经历为案例,讲述了他如何运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拍摄练习,让学生可以在提升摄影专业知识的同时积累大量摄影作品,并将作品展示出来。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也是新时代专业建设的一个方式,比如运用微课,以教学视频为载体,教学视频设计和制作本身具有可视化、情境化、动态化的特点。
刘晓艳老师对张老师的发言进行了补充说明,刘老师结合专家的分享,表示摄影专业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的, 胡文专家曾提到过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通过“天府计划”等摄影项目来扶持乡村复兴,以摄影艺术带动经济发展。那就我们专业现有情况,如何与当地地方经济相适应,如何与地方产业链进行有机对接,如何运用我们的专业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呢?
易雪莹老师以之前摄影专业到常林村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为案例,她首先介绍了位于金堂县三溪镇的长林村,地处“中国橘乡·天府城市果园”项目核心区。作为摄影专业,可以利用专业本身的性质,以摄影艺术为媒介,推动乡村向宜居、宜业、宜游发展。在那次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师生队伍持续对活动全程进行了摄影记录与创作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活动的作品,以多方位、多角度的视野,对长林村的风貌进行了展呈,获得了当地政府领导及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摄影作品不仅能推动当地项目的培育,产生集合效能和特续的影响力,促进长林村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里拍摄不到的作品素材,有助于学生积累作品。摄影专业与长林村的合作是可以持续化,可以推进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同时满足了开设的多元教学与社会实践课堂进行了紧密有机融合。易老师还提出邛窑遗址公园与艺术学院签订实践基地的意愿,邛窑遗址公园非遗传承的拍摄主题也是不可多得的。并且该公园有许多项目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摄影实践的平台。摄影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的市场与应用是不可估量的。
接着,卓伦老师从本专业的学生学情与师资情况进行了分析。她讲到本专业学生生源来源广泛,这一点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学生良莠不齐会增加管理上的难度。但其优势也正在于学生能力不同,拥有着不同的兴趣点,因此可以在教学时让学生进行适当分组,将不同兴趣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有助于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共同学习进步。卓老师还以新生中比较优秀的突出案例为例,展示了该学生的摄影作品。她讲到,作为老师一定要保证学业的同时去挖掘有潜力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同时,在督促学生进步的时候,教师也应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极大,在借助自身优势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提升专业的系统性知识,积极参加各地摄影展览,加强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教师除了自身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外,还可以多参与专业讲座的分享,来充实自己。
刘晓艳老师表示非常赞同卓老师对教师自身提升的看法。她讲到作为非专业者要建立专业认知,需要教研室共同研究学习进步,共同探讨如何称为一名合格优秀的老师。刘老师分析到,摄影作为当今媒体信息的媒介,又因其实践性强,所以在文化市场甚至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都非常广泛。相较于传统摄影人,当代摄影人所面临的机遇和前景都是非常广阔的。本着成都文理学院为构建“五育并举,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办学生满意的学校,培养社会满意的学生”的办学宗旨,摄影专业也需立足于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成为更专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刘老师表示我们应在专业建设里实现立德树人,教师不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自身价值的塑造。所谓能力培养,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为学生建立理论构架,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输出,如何让学生体现自身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平台。刘老师提到我们需要整合线上、线下专业教学资源,将资源引进来。同时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引导学生走出去。
最后姚刚主任对各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姚主任首先为各位老师介绍了摄影专业建立的初衷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他讲到我们是要培养具备新媒体思维和视觉艺术理论基础,熟悉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特性的综合性人才。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综合体的学科门类,在社会实用功能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需要与多学科融合,比如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与其它专业形成良好的学科群。摄影专业教育应实现文化、艺术、设计与传播的融合,并且全面提高摄影专业教师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市场适应能力,培养具有较好的艺术素养、图片与视频拍摄的创作和传播能力,具有较高的人文及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姚主任讲到,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兴趣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老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在现今的社会趋势下,摄影专业是无法脱离新媒体的,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一定要具备新媒体思维。他强调在培养实践型人才的过程中,理论教学和素质培养也是同样重要的。接着姚主任从学位授予分析了艺术学院摄影专业与影视传媒的区别,介绍了摄影专业的课程构架。基础课程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地基,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姚主任表示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具有不同的讲课风格,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课后学习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摄影教研室成立了竞赛工作委员会,以此建立摄影专业的图库,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摄影比赛,强化学生的课后学习,以赛代练。
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魏东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讲到在这个后疫情、新兴的时代,我们建立了摄影这个新兴专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整合资源,顺应时代,将摄影专业建设得更好更强。
就此,艺术学院《跨界、融合、共生——新时代摄影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